《博館人上學趣II》進擊的博物館人-博物館從業人員 Level Up 實作交流工作坊

文/陳珮真


 

認真的同仁

2021 年的最後一個上班日,在濕濕涼涼的天氣中來到充滿詩意的臺中文學館研習講堂,參加博物館從業人員 Level Up 實作交流工作坊,一到現場,哇!原來今天休假的四位同仁都到這裡來啦!

博物館從業人員 level Up 工作坊手冊

國家文化記憶庫

第一堂課袁子賢老師從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例談「博物館記憶典藏的效益」,這部戲之所以可以引起這麼多共鳴,就是因為場景神還原當年的中華商場,這是許多臺北人的共同記憶。但已拆除的中華商場可以被「還原」,除了靠劇組人員自身的記憶,『國家文化記憶庫』可說是功不可沒!老師讓我們事先準備可以代表「疫情下的博物館」的影像、聲音,並從實際練習中,開始著手建立一筆檔案,裡面的文字敘述及關鍵詞的標記,如何讓使用資料庫的人可以有效地搜尋,並了解檔案的時空背景。透過建檔的練習,也讓我們認識『國家文化記憶庫』,這個大寶庫可說是本課程的一大收穫阿!

歷史調查訓練

下午「歷史調查訓練」課程,經驗豐富的蔡金鼎老師 (老師說不可以稱他為達人)分享口述歷史的田野調查,如何有效的訪談,才不會因為聊得太開心,反而被受訪者牽著走。當然這也要實際練習一下!我們很幸運剛好跟科博館的研究員一組,由她擔任受訪者。因為同是科博人所以有共同記憶,一不小心聊得太開心;就在主題偏離與拉回的搖擺拉鋸中,開心地完成作業。上完一天課程下來,可說是收穫滿滿啊!再接再厲的報名了第二回合,在 2022 年的第一周再度回到文學館。

工作坊還要上臺報告真是緊張刺激

異業合作的效益

首先是目前經營「梧棲文化出張所」、「一德洋樓」、「南崁兒童藝術村」,以及「頂街藝文珈琲」的人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黃信彰老師,為大家分享疫情下的經營方針。這次報名參加工作坊的參與者主要是小型、地方性館所的從業人員,小型博物館在人力、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黃老師分享了他所經營的文化館如何和不同業界合作,創造 1+1 大於 2 的營運佳績。老師也讓大家練習依自身博物館定位,尋找可以異業合作的方案。有別於以往園區總是找專家學者合作辦活動的模式,這樣的合作方式可以讓更多觀眾參與園區活動。這次過年,園區和「一元積木」合作所推出的春節福袋,可說是異業合作的一大突破。活動發想上,最難處理的構件,其拼接方式與角度裁切皆須仰賴研究員的精密計算,搭配館員的巧手製作,形塑出一個又一個的模型實驗組,這些雛形再經由一元積木的修飾、美化,進而變成精緻又美觀的木頭積木組。比起原本質樸的教具,木頭積木溫潤的手感不禁讓人感嘆:「果然應該讓專業的來!」

精緻又美觀的木頭積木組

虛擬博物館運作

這一、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不能出國,甚至也不敢到博物館參觀,最後一堂課「虛擬博物館運作」顯得切合大家目前所需。西米創意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蔡歐寶老師分享了許多由數位科技應用創造出虛與實之間的樂趣。或許在引進數位科技、線上博物館等受限於經費,不是每個館所都有辦法去做。但是老師分享關於「技藝」的紀錄 (例如藺草編織、織布等) ,如何標準化的統一取樣,對於之後想做技藝保存,甚至將之數位化做其他應用都是很重要的。上完這兩堂課後,除了獲益良多之外,最大的收穫莫過於「筆記裡多了好多想看的展啊!」


延伸閱讀

1. 皮耶.諾哈等著,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2012。

2. 宋世祥著,《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臺北:果力文化,2016。